解離症,對國人來說或許是較為陌生的精神疾病之一。一般來說,解離症的發生率也較其他疾病來的低,國外的流行病學率約0.01%。雖然如此,在報章雜誌、電影等媒體上,以這類疾病為主的題材卻是很常見的,或許是源自此類精神疾病的戲劇性較強。

解離症包括解離性失憶症、解離性迷遊症、多重人格違常、及自我感消失症`等等。而以多重人格違常(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)來說,是指一個人同時擁有不同的人格,而這些人格會在不同的時間表現出來;這種現象常令人好奇但是存疑,是否有可能如此?

對於答案,我們謹慎的說,在臨床上的確是有符合這些描述的個案。在定義上,依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編製的手冊,將解離症界定為個人的意識、記憶、身份、或對環境知覺的正常整合功能遭到破壞,因而對生活造成困擾,而這些症狀卻又無法以生理的因素來說明。

簡單的說,解離性失憶症便是記憶不連貫,有暫時性失憶的現象。多重人格便是人格不連貫,不像一般人通常能跨情境、跨時間的表現完整的人格。

照這樣說,大家可能覺得這些現象離自己很遠,但其實解離經驗對我們並不陌生。舉個例子,有時我們可能會分不清夢境與現實,有時會自己跟自己講話,有時會覺得自己好像不能控制自己的舉動。

所以,可能我們與解離症者的差別只在這些經驗的多寡與嚴重程度。在台灣,我們可以從民間的信仰習俗觀察到某些類似的情況。例如乩童附身,在附身當下其本身的人格似乎暫時被取代;而近年來的醫療資料也指出,為數不少的精神病患有靈魂附身的現象。

這種與民俗文化相關的現象,在一九八零年後已被視為較明確的醫學概念而列入診斷系統中。不過,當以現代西方解離症概念來面對這類傳統現象時,我們最好仍是持保留態度為宜。總之,解離症的成因與治療仍是個尚待進一步釐清的議題,也是精神醫學中值得深入探索的領域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erry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